写在《四书—四人札记》出版前
《四书 —— 四人札记》是四位本地相当活跃的年青作家潘家福、柯奕彪、陈志锐和周德成的集体创作成果。四人中除了周德成尚在受师训外,其他三人都是在职教师。
在今天华文文学相当低落,经济效益挂帅的局面下,还有这么一些年青人肯走上这一条既寂寞又无经济效益的道路,确实是难能可贵的,是值得支持,值得鼓励的。
他们四人都曾在各类不同的征文比赛中得过奖,在同辈的写作者中,算是比较有水平,比较勤于笔耕一群中的其中四位。在这本《四书——四人札记》里,收录的篇章,有散文和小说两种题材。可能由于各自有各自喜好的文学作品,所崇拜的作家又不同,所以所受的影响就不同,当然在作品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也就有异。
收录在这本《四书—四人札记》的作品有陈志锐的《迟回的行李》、《归去来迟》、《为了记住一次遗忘》、《国文讲义》、《心甘情愿》、《寺中妄语四句》、《岁月的指纹》、《异乡人》和《故乡游记》九篇;柯奕彪的《小品二题》、《欢乐背后》、《醉汉》、《192》、《关于小瓜》、《那段写教案的日子》、《老师,你会教下去吗?》、《只有冷气在说话》和《不在停笔》九篇;周德成的《一场抒情的邂逅》、《别赋》、《生命中难忍压抑的几个章节》、《死亡》、《蒲公英与蒲公英》、《这个城市的生活方式》六篇。
从这些篇章中,不难看出除了柯奕彪外,其他三人的风格受台湾影响比较大。不管是受那一种文学思潮的影响,能执起笔来,在文学上默默地耕耘,作出一定的贡献,就是好事,就值得我们去鼓励和扶持。曾听到有人有这样的论调说,写文章不是搞文艺,而是一种‘生意’。这是很市侩的一种看法,是对文学的一种污辱。
我们且看这批年轻人,他们不为名,不为利,孜孜不倦,埋头苦干,对母族文化的执着,怎不叫人感动呢?
好长一段时间来,新加坡华文文学都在呼唤着薪传无人的问题,而有这么一批肯从文的年轻人,就显得可贵,就有必要在各方面加以鼓励和照顾。使他们不会因为主客观的因素而‘挂笔’,让他们在新华文坛上发挥光芒。
不庸讳言,年轻一代的写作者与老一辈的写作者之间,是存在着一定的鸿沟与隔阂。而这鸿沟与隔阂是很不容易撤除的。尽管如此,为了新加坡华文文化的发展,老中青三方面的写作者是有必要进行努力,以缩短鸿沟距离和隔阂。因此,肯定年轻人的成绩,表扬年轻人的写作热忱,是有其一定意义的。
《四书 —— 四人扎记》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计划出版的。我们真诚地希望,通过这本书的出版,能更有效地激励起年轻人写作的信心,以不让新华文学断薪,起着薪传的作用。